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1969年,在那个特殊年代里,他育成华夏第一个粳稻雄性不育系—滇1型粳稻红帽缨不育系。
1973年,李徐等人的“滇杂”团队首先实现杂交粳稻三系配套,在华夏国内率先解决了杂交粳稻恢复系选育的这一理论和实践问题
站在1980年的关口,滇省杂交稻团队的技术水平可不比湘省团队差,也是杂交稻的领头羊。
走在时代前列的滇杂团队,因地处西南边陲,所获得的支持和关注都比内地杂交稻团队低。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滇省穷,给不了滇杂团队多大支持,所以在新不育系稻种,以及杂交稻推广上,滇杂已经落后于内地了。
湘省、鄂省等农业大省数年间,就推广种植了上百万亩杂交水稻,而滇省却进展不大,这让李铮友等人心急如焚。
前年,缅共向滇省伸出了橄榄枝,在省府的授意下,滇省农业大学与缅北达成合作,为根据地培养本土杂交稻。
受大撤退风波等因素影响,到去年初,徐梦杰才带着两名学生到木姐来开展工作,最终于河口农场开辟试验田。
到如今,试验田的杂交稻已经收割了两季,并且实验种植面积累计达到560亩。张扬下田时,杂交团队在尝试一次秋播,看杂交稻能否度过缅北的冬天。
理论上,南坎三角洲的气候条件是适合杂交稻过冬的,但要用科学来讲话,所以就抢种一季。
历时一年的实验,根据地杂交稻试验田亩产为350公斤,刚过去的夏种秋收季,农场在普通农田试种了100亩,平均亩产为200.6公斤,即为400斤。
徐梦杰梦遗憾的说:“缅北杂交稻试验田刚起步,亩产量不及滇省,更不及内地。缅北的光热水都非常优越,只要花上十年功夫,试验田的亩产量一定比内地的高。”
今年,湘省团队公布了新的实验数据,新型杂交稻亩产量达到650公斤。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亩产量也达到了250公斤。
张扬大笑道:“徐老师,我们的杂交稻亩产量有400斤,我做梦都能笑醒。”
根据地农场最高品质的水田,种植传统矮稻的产量堪堪达到400斤。这类高标准农田不到1万亩。
农场十多万亩水田都为垦殖不到两年的新田,平均亩产量约为300斤。
首次在普通稻田规模种植的杂交稻产量就达到了400斤,那么就标志着农场水稻将可以增长30%以上。
每亩增产100斤,农场15万亩稻田全面种植稻田后,一季就增多了1500万斤稻谷,即7500吨,一年两季就是1.5万吨。
根据地气候得天独厚,但地理禀赋却一般,到处是高山,能开辟农田的只有山沟河谷,且耕地大多为坡地、旱地。
适合大面积开辟水田的只有河流下游冲积带,可根据地的河流又以深V河谷为主,只有瑞丽江河谷、南定河蛇曲等少数河流才具备拓殖条件。
这些河流冲积带为何到如今都没有被山民开垦,不就是因为自然条件太恶劣,是人力所无法战胜的,这才导致荒芜至今。
掸邦高原的聚集区大多在山地高台上,而不是河谷地带,就足以证明少数留存至今的河谷水网区不宜人居。
为了开垦木丝河、南定河两处农场,根据地一共投入了五百多台工程、农业机械,农场机械占根据地进口机械总量的11%。单凭此项,就足以可见根据地为了开辟农场所倾注的精力。
机械可以征服草木和大地,却依然无法改变河谷水网区的恐怖自然环境。沼泽水网类河谷,是热带丛林中最恐怖的地方,恐怖到大象、巨蜥等本土生物霸主都不敢涉足。
每年热季转入雨季时,河谷水网密布的地方,蚊子数量达到了一年最高峰,南定农场记下了一个创纪录的数据,4月12日的傍晚,一号采集点每平方米蚊子数量高达1280只。
蚊子多到可以咬死人,不是叮咬引发疟疾而死,是直接死亡的那种,南定农场的土狗就有一只被蚊子给咬疯了。
刚开辟南定河时,每天早晚出门时,农场职工都要身穿两层防护服,全身裹得严严实实才能出门。在这里,真的是早晚要出事,中午蚊虫最少。缅北的天气,中午出门干活,无异于找死。
从1978年至今年,一共牺牲了83名农场职工,他们倒在了为革命而生产粮食的路上,他们也是人民的战士,人民的英雄。每个农场里都有一个风光秀丽的山岗,哪里埋葬着牺牲的农场职工。
推广杂交稻就可以实现粮食大丰收,而不用根据地去开拓更多的河谷农场,这就意味着农场压力大减,农场职工不用冒死去赶垦荒进度了。
杂交稻对根据地的意义不仅是增产,更是拯救生命的救命稻草。有了杂交稻,农耕战士们就不用牺牲那么多了。
想到这些,张扬深情的说:“徐老师,你的工作非常重要,我代根据地百万军民谢谢您了。”
徐梦杰哪见过这种场面,只好手忙